时间:2018-12-05 来源:本站原创 阅读次数:834
【校庆专栏】编者按
栉风沐雨八十载,春华秋实育英才。2018年12月,津市一中将迎来75岁生日。为了庆祝建校75周年,学校微信公众号开辟校庆专栏,将刊载与学校有关的人、物、事、情,一道回顾津市一中辉煌的办学历程,凝聚广大校友和各界人士的力量共谋学校发展。在此,欢迎全校师生和历届校友分享与母校的成长故事,表达对母校的怀念与祝愿。
我相信,历史弥坚的津市一中会谨记各级领导的重托,不负各界人士和各位校友的厚望,以《振兴发展津市一中三年行动计划》为契机,苦练内功促发展,在如歌的岁月中继续谱写崭新的篇章。今天我们推送的是一篇与“银杏”创刊有关的回忆文章。
【《银杏》:思想的火花】
熟悉一中历史的人都知道,在一中沉稳厚重的气质下面,还有一股充满活力的思想激流涌动。
《银杏》,一中学生自办的文学刊物,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。
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,受改革开放初期文学热潮的影响,一中的学生开始自办文学刊物。1987年,高128班彭明波、钟柯等同学编辑油印《银杏》文学小报,收录一些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。
《银杏》得名,还有一段小插曲。当时,几名主创学生在刊物定名上争执不下,最后“官司”打到傅祖铭老师那里,听完学生各自命名的理由,傅老师妙手偶得:“何不就叫《银杏》?”几名学生心悦诚服。
后来傅老师回忆,之所以叫《银杏》:一则银杏树为健康长寿、幸福吉祥的象征。寓意着“一和二”、 “生和死”、“春和秋”等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和谐特质;二则银杏树一直被津市人习惯性的认作津市一中的指代和象征,而银杏树的特性和寓意恰好和津市一中的文化特质相吻合;三则咏物抒怀,写树即写事;写树即写人;写树即写一中;写树即写一中精神文化厚积薄发的浓缩。
《银杏》刊物一经出版,在校园内引起轩然大波,一些文学爱好者纷纷自发组成《银杏》文学社,课余潜心文学创作。后来,校团委主办《银杏》,2000年,学校教科室编印第一期《银杏》期刊,傅祖铭、雷光源老师任主编。《银杏》收罗的都是一中师生的原创作品,不求文采斐然,但求立意新颖,见解独到,有随笔小文,有教、学心得,有学术探索,还有思想碰撞。一时间,校刊《银杏》令师生爱不释手。
《银杏》既是文学热潮的产物,也是一中师生创新的作品,她昭示出一中人积极探索、敢于创新的求学品格。由于刊物内容积极,富有教育意义,一直沿办至今。
2009年《银杏》荣获湖南省作协评选的最佳社团刊一等奖。
△1999年的《银杏》
△2000年的《银杏》
△《银杏》部分期刊
△2005年的《银杏》